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子衿讲坛第14回——马晓勇 《“声随心动”——语言表达的艺术之美》 在防灾科技学院图书馆举行
发布日期:2018-10-19 字号:[ ]

2018年10月16日下午4:00,由防灾科技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子衿讲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4回:《“声随心动”——语言表达的艺术之美》”在图书馆一层多功能厅举行。

主讲嘉宾马晓勇先生

 

 

主讲嘉宾是马晓勇先生,马晓勇先生是国家一级播音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经济之声主播。先后毕业于宁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MFA。现主持经济之声龙头节目《天下财经》,同时担任央视配音工作,主要有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军迷淘天下》节目配音,军事频道部分宣传片的配音。近年来参与各种社会和中央台大型诗歌朗诵活动,他的配音作品多次获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主持类播音作品的一等奖。讲座由任杰老师主持。

 

 

学术主持任杰老师

 

本次讲座马晓勇先生讲述的主题是语言表达的艺术之美,并通过语言的规范之美,语言艺术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语言的逻辑这三个方面来诠释这一主题。

首先马晓勇先生提出,语言表达之美的前提是注重语言的规范之美。我们平常不认为自己的语言具有美感,是因为我们忽略了语言的规范。语言规范分为语音规范和语法规范。马先生现场朗读了一段新闻,通过优美的声音向学生展示何谓语言规范之美。并从语音层面上指出汉语发音要注意口腔力量,开口度,发音的完整等因素,语音在标准的前提下,意思才能被表达清楚,声音才能更具美感。同时在语法层面上汉语相对于英语,具有修辞复杂,语法简单的特点,所以在平时的说话中,我们在注意发音规范的同时,也要注意汉语语法,表达逻辑,语法结构,规范等因素。只有注重语言规范之美,语言才更具有艺术性。

 

讲座现场

讲座笔记

其次,马晓勇先生通过一段自己的朗读作品剖析了语言艺术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艺术是发自内心的创作,语言与情感是有共鸣的,语言的艺术建立在真情实感上,声音发自内心,一个人的内心在想什么,情绪就会表达什么,声音会根据情绪变化,所以气息会变,停顿会变,语气也会变化。这些变化形成了语言表达上的丰富性,经过深刻的分析之后,马先生通过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的朗读和展示,向同学们进一步阐释声音在不同的场景中情感的把握。马先生通过现场朗读戴望舒的《雨巷》,剖析戴望舒诗中的情感表达,朗读诗中的徘徊和希望,用声音表现了这首诗的凄美。之后在现场播放《悲惨世界》的朗读音频,解读人物的内心与性格,用声音表现不同的场景。在讲述电影配音时,马先生着重强调了配音过程中,声音的细节与真实感。然后,马晓勇先生谈到了古诗的诵读,并在现场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声调、停顿、重音、停连等方法吟咏古诗。


同学们积极提问

 

 

第三个方面,马晓勇先生立足于现实生活,运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如何使语言更具有逻辑性。马先生将语言逻辑形象地比作了抽屉,我们要将信息有层次的放在抽屉里,这样有利于建立一种逻辑思维。以自我介绍为例,抽屉的第一层是自己的基本信息,姓名,民族等,第二层是兴趣爱好,第三层是工作与专业,等等,这样的分层会使你在沟通中逻辑清晰,信息准确,这种沟通技巧在生活中非常实用。

 

马老师耐心解答

在讲座的最后,马晓勇先生与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学生针对语言表达提出了许多问题,马晓勇先生很耐心地根据自己经验予以解答,还给同学推荐了一些播音方面规范化的训练方法,另外,马先生针对声音和美学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本次讲座,同学们对语言的艺术之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学院师生与嘉宾合影


撰稿:王 琦

摄影:刘 鹏、舒艳红





防灾科技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1694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