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的银杏叶还没有落完,北方的一些地方已经陆续飘起了大雪。时令已经入冬,路上的行人紧裹着大衣,或步履匆匆,或驻足观赏雪景……
一切景观,似乎都在宣示着一个新季节的到来。
而随着秋天把“时间接力棒”传递给冬天,那些正在路上的记者,也迎来了属于TA们的第22个节日。
但是,这个记者节,TA们,注定又要在忙碌中度过。
眼下,新冠疫情依旧在肆虐,本轮疫情来势凶猛,已波及20个省份。就在此刻,我们的很多同事还逆行在防疫一线。
他们有的正在用笔和镜头记录着抗疫的场景,有的正在与专家对谈,为公众传递专业信息。还有的,正在一场场新闻发布会的现场,用直播为公众带来一手的防疫信息。
报纸、直播、短视频、音频……记者们正通过一切可利用的途径,把准确、客观的信息输送给公众,新闻传播正在呈现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和多领域拓展的特性,而媒体融合,也在此间悄然进行着。
疫情视野下,普通人与社会的关联更为紧密,民众对信息的饥渴增加了“不止一个度”。但随着媒介传播渠道的多元化,良莠不齐的内容同样充斥着当下的舆论场。因此,如何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世界里传递有效信息,已经成为融媒体背景下新闻记者的新考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因此,面对新型传播环境,如何更精准、有效地做好信息传递,是一个当下新闻工作者需要常思常新的命题。
要重申的是,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信息叠加与搬运。把专业内容从纸上搬到网上、从文字变成视频,早已不是“媒体融合”的全部内涵。
时下,新技术、新传播方式带来的纵深变革,无时无刻不在深刻影响着媒体的发展。也即,媒体融合是多层次、多视角和不断变化的,涉及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多个维度。
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对时代的敏锐感知;不仅要会生产内容,还要能精准地将专业内容输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
毋庸置疑,公众需要准确的信息。疫情更是加深了这样的需求。因此,随着传播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媒体要想在此方面发挥积极价值,必须要“坚守该坚守的,改变该改变的”。
坚守该坚守的。一方面,要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持续保持对“人”的关注,对日常生活的审视,以及对常识的不断重申。
今年以来,我们关注热点事件中的个人境遇——与疫情下的医护人员对谈,探寻全红婵“被看见”背后所做出的努力,关注取快递被造谣出轨的女子以及被围观的“拉面哥”……
同时,也以多样化的视角,审视民众的日常生活——报道疫情、洪水,曝光网红食品安全隐患,也揭露上千万条“裸奔”的公民信息以及地下代孕的“流水线”……
在一篇篇报道和一帧帧镜头中,记者们的表达方式在变化,但对事实的探寻、对正义的渴望,以及对常识的坚守,是一如既往、贯穿始终的。而这,都离不开扎实的专业训练和人文意识。
探寻真相、坚守常识,也要主动拥抱新的传播环境,并积极做出改变。尤其是在疫情肆虐、单方面信源现象突出的大背景下,不仅要更加凸显媒体的专业性,也要顺势而为,才能在信息洪流中有所作为。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记者不仅要专业,而且要“多学一点”,不仅要以一个观察者的姿态去看待记录时代的发展,也要顺应技术的变化,武装自身,以应对时刻变化、边界逐渐模糊的媒介环境,不被时代抛弃。
面对一个媒介形态迅速变迁的世界,有因势而谋的远见、应势而动的魄力和顺势而为的勇气,记者才会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下走得更为从容,成为更好的记录者与表达者。
文章来源:新京报